環保企業混改背后邏輯:從零散市場轉向區域化環境綜合治理
不到兩年時間,大量的民營環保企業進行了“混改”。
據經濟觀察報不完全統計,從2018年至今,已有21家民營環保企業引入國有資本。
另據環境商會統計,2018年至2019年末,頭部受困民企大面積采取股權紓困,有16家環保上市民企發生實質性股權轉讓行為,其中15家受讓方為國資,10家實控人變更,涉及交易金額約180億。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6月5日對記者表示:“近年大約有20~30家環保企業被混改,原因各異,有的企業原本有退出的意愿,于是就賣給了國企和央企,有的企業是因為金融緊縮,感受到了資金方面的壓力,只能混改。
在一位親歷“混改”的民營環保上市公司負責人看來,新的產業格局已逐漸清晰:央企、國企通過投資、資源整合主導一些重大項目;民企參與其中,更多聚焦的是細分領域和硬核技術。
這位負責人認為,環境產業還將涌現更多混合所有制企業。不過,隨著國資入局的深化加強,也對環保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5月27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專訪時作出如下研判:這兩年,整個環保市場格局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未來混改肯定會持續推進,并會進一步加深。原因可從兩個角度來闡述,一是發揮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優勢,比如發揮央企國企的資源整合及資金優勢,與民企市場開拓及技術研發優勢,達到強強聯合的效果;二是受大的政策環境影響,結合國家相關重大戰略,催生一批混改案例。
但其背后暗含的更大邏輯在于,中國的環境治理已從最初的關注末端比較零散的市場,逐步向區域化、流域性、集中式的環境綜合治理轉變;從此前主要關注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減量、過程綜合控制及末端治理。
馬輝分析,在新的格局里,央企、國企一定要有扎根生態環境的長遠戰略考慮;民企及混合所有制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站得住腳,前提是必須具備核心競爭力,包括核心產品、核心技術和核心服務能力。
混改
據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6.900, -0.17, -2.40%)董事長趙笠鈞梳理,2017年底以來,受宏觀政策影響,環境產業整體融資狀況惡化。資金問題導致不少民企陷入經營困境,產業危機至今仍未完全解除。同時國資大舉進入,也在為產業注入資本、資源以及商業模式等方面的新能量。
鄭利華(化名)供職于一家民營環保企業,這家企業在近兩年也進行了混改?!盎旄闹畷r,和央企談判,其中的核心之一就是項目是否賺錢;民營企業給地方政府做的項目,錢能夠要回來?!编嵗A告訴記者,當時談判桌上,老板對于央企是有信心的,認為央企有能力把欠款要回來。鄭利華所在的環保企業在某省的應收賬款超過50億元。2017年,另一家環保企業的高管牽頭,一家央企準備進入鄭利華所在的環保企業。鄭利華告訴記者,央企進來后,首先的變化是有資金進來,其次項目欠款也有要回來的可能,此外融資成本也可有所降低。
他以當地的一家央企為例,其融資利率為4%,即使如此,還是有當地金融機構“追著”放款,而他所在的企業在央企進入之前綜合利率為11%。
在前兩年,該環保企業遇到資金困難的時候,當地紓困資金進入,地方國資投進數十億。后來生產經營未見好轉,當地國資要求老板出局。
鄭利華告訴記者,引進了央企,原來的老板放棄了很多。比如,央企拿走了董事長的位置,當地國企要走了財務總經理的位置,人力負責人位置也給了央企。
馬輝認為,由于2018年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資管新規、PPP政策收緊等,對于民營環保企業特別是頭部企業而言,影響是巨大的。企業資金緊張甚至處于斷裂邊緣,此時就急需外部力量的介入,國資肯定是其首選,而一些大型央企也把環保領域視為戰略轉型的目標,正因此,促成了一波又一波國企與民企的合作,催生了一大批混合所有制環保企業。
操盤背后
大型央企、國企在環保領域持續推進市場布局和并購操盤,其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國家重大生態環保戰略的考慮。
5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銀保監會、全國工商聯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其中提出多項利好政策,明確鼓勵國有企業與民營節能環保企業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發揮各自優勢,合作開展相關業務?!兑庖姟诽岢鲞M一步開放重點行業市場,在石油、化工、電力、天然氣等重點行業和領域,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放開節能環保競爭性業務。積極支持民企參與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參與醫廢處理處置、污水垃圾處理等工程建設。
針對民營節能環保企業資金鏈問題,《意見》要求地方有關部門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搭建交流平臺,促進資管公司、投資基金、國有資本等積極參與民營節能環保企業紓困,合理化解股票質押風險。
“這些本身對民營環保企業就是一個重大利好?!瘪R輝對《意見》中多個具體表述比較認可,感到很振奮,如完善招投標,兌現對民企的各項承諾,鼓勵民企參與補短板節能環保重大工程建設等,這都是一個加強版,以解決產業內一些老大難問題。
經濟觀察報記者注意到,其實每年國家層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關政策利好,但具體到每一家環保民企,獲得感都不一樣。行業專家認為,整個環境產業方興未艾,環境治理仍是剛需,一系列環保政策的出臺對整個產業的發展是持續利好的,不能說對誰更有利,關鍵是要修煉好內功,回歸環境產業的本質。
“大型央企更適合承擔長江大保護等大的戰略性任務,它們從設計、投資、設施設備到工程建造、運營等,都組成了聯合體,建立了生態圈。這個路徑選擇是非常正確的?!笔讋摴煞?3.100, 0.01, 0.32%)總經理楊斌向經濟觀察報記者介紹,從今年一季度環保項目招投標情況看,有28家央企中標,占央企總數的三分之一,還有十幾家省一級的都成立了環保平臺公司。
不過,對于央企的大舉進入,業界有此擔憂:如果一半以上的央企都集中在一個時間點進入,是否合適?投資效益到底會如何?畢竟有長期的市場風險控制能力,包括運營、技術、科研等方面的能力積累是必須品。
對此,楊斌表示,希望有序競爭,更多關注增量而非存量項目。環保企業要積極適應、擁抱新形勢的變化,不能關起門來怨天尤人。
趨勢
在馬輝看來,比較明確的鼓勵混改,在大的環境及邏輯推動下,有加強作用。這兩年,環境領域的混改其實一直都在進行,與大環境相關。但最開始是純市場化的行為?!扒皟赡晷袠I內大規模的并購、混改行為,也需要時間進行消化、磨合,國資與民企的各自優勢,才能真正實現融合,形成混改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我們混改的一個真正目的?!?
馬輝告訴記者,經濟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環境產業更主要的突破口是在區域性、流域性生態環境綜合集中治理,所需的并非以前那種零散的基于末端治理的單體項目,而會是大的綜合治理項目包。近些年并購重組比較盛行,其實也是基于市場的現實需求。未來整個產業通過不斷的并購重組,將逐步形成一批區域性、流域性、全國性的綜合環境集團。這是未來的趨勢。
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劃目標,到2020年,市場主體要進一步壯大,培育出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環保產業產值超過2.8萬億元;要打造一批技術領先、管理精細、綜合服務能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國際化的環保公司,建設一批聚集度高、優勢特征明顯的環保產業示范基地和科技轉化平臺。
但是,據經濟觀察報采訪了解,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環境治理市場,到2019年為止,也只有10家環保企業剛剛過百億,而今年的目標是50家。當前中國環境產業集中度依然較低,企業小而散。很多中小環保企業,如果沒有很突出的技術能力、服務能力,自然而然會慢慢被淘汰。這也是市場化優勝劣汰的過程。
而在國家生態環保政策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的大背景下,環保市場空間很大。中國區域性差異較大,所處發展階段不同,對于環境治理的需求也不盡相同。
本文來自經濟觀察網
- 上一篇:哈爾濱樂普膜殼的安裝步驟 2020/8/17
- 下一篇:全國污染源數量基本呈現由東向西逐步減少的分布態勢 2020/6/10